诚信为本,市场在变,诚信永远不变...

心理知识

行为改变态度_心理设备厂家网

进入社会以后,我们有很多身不由己的时刻,大家管这个叫“成年人的现实”。比如你很讨厌虚伪,但是你为了获得他人的好感,有时候不得不虚伪的迎合别人.等你慢慢做了以后,你的想法又会改变,觉得虚伪也不是什么问题,大家都一样,而且虚伪还给你带来了很多好处,这时候反而习惯或者说喜欢上虚伪了。前后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,为什么会这样呢?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三种可能性原因来解释:态度——依从——行为,最终行为改变了态度。

第一,自我展示。

大多数时候我们需要一个人设,是为了形成别人对我们的印象,也就是印象管理。为了塑造好的印象,我们会做出一些帮助性的友善的行为,那么要想让别人觉得你是真诚地帮助她,通常你会表现出与行动一致的态度.比如你帮助对方会是微笑的,而不是气冲冲地。这就是自我展示理论。

1-200QGG546133.png

第二,自我辩解。

虽然行动与态度表现一致了,但我们的大脑认知经常容易出现不协调的现象:比如你虽然帮助了对方,但你的认知告诉你“我一点也不想帮他,我其实很想拒绝他”。当认知失调了,内心就会有不舒服的感觉。所以为了减少不愉快的体验,你可能就会自我辩解:他会找我帮忙应该也是没有办法了,而且也没有经常麻烦我,所以就顺手帮他吧。通过这样的话从而说服自己、让自己内心感觉舒服一点。

第三,自我觉知。

我们常常会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判断对方的态度,而自我觉知理论认为,我们会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,从自己的行为中观察自己的态度。就像你做出了帮助的行为,从这个行为中,你会觉察到:我帮他了,肯定是我觉得我们的关系值得我这样做,从而坚定自己的信念,这就会导致下次对方请求你帮助时,你还是会更容易做出帮助的行为。

这种解释可以应用到很多层面,比如抽烟:一开始你抽烟可能并不是为了解压,而是觉得自己抽烟的样子很酷、很有魅力,所以经常跟小伙伴们一起抽烟;而当你的认知里有了抽烟不好的想法时,又开始自我辩解:虽然说抽烟有害健康,但也不是每个抽烟的人身体都不好,而且抽完烟,我觉得自己好像焦虑变小了;再通过自我觉知:吸烟还是蛮有用舒服的,我喜欢上抽烟的感觉了,渐渐地,从抗拒抽烟变成了对抽烟上瘾。

通过这些例子,我们明白了态度会依从行动,行动又能改变态度。那么,想要养成好的习惯,现在请你就开始行动吧;如果不想养成坏的习惯,一开始就不要尝试去做;如果已经做了,想要去改变,那就用新的好的行为代替旧的行为。

收缩
中育普德心理设备厂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