诚信为本,市场在变,诚信永远不变...

心理知识

带你了解下社交

你和我并不孤独,因为我还看到了他们是如何恐惧社交的

其实,社交恐惧比你想象中要普遍。很多人会有一定程度的社交恐惧,但要达到“社交恐惧症”需要达到一定的程度。比如在大部分人际交往场合,有明显的焦虑症状,且对社交采取回避态度。人群中有5-17%的人,患有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症。大家最关心的两个问题,则是它是怎么来的;其次,怎么办。

它是怎么来的?一般归结为所谓素质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但社交恐惧的成因还没有科学的定论。

很多人会认为,内向者更容易在社交中有明显的焦虑。“内向”其实是一个性格标签,是指一个人相比别人,表现出更明显的人际回避,喜欢和自己玩。看上去都是“回避”社交,但其实这和“社交恐惧”有个根本区别:回避的原因。很多内向的人,其实内心相当稳定。他们只是喜欢和自己呆在一起,不喜欢和人交往而已。他们回避社交,不是因为社交会使得他们焦虑,而是他们单纯不喜欢。如果硬要去和人社交,他们顶多表现得相对笨拙,并不一定会出现紧张和焦虑。而社交恐惧的人,有很多人是渴望社交的,但是他们发现自己无法在社交关系中自如地展现自己。出现无法耐受的焦虑和惊恐,更害怕这种焦虑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,从而回避社交。所以,内向者更容易产生社交恐惧,这是不成立的。

那什么样的人更容易社交恐惧?

1、敏感

比如,一个小女孩,从小家庭氛围压抑。父母情绪变化大,她必须发展出随时观察到父母情绪的本领,才能使自己不受牵连。他们善于觉察自己,去感受别人的情绪。当他们身处人际关系中,全身的毛孔都张开,便于感受周围的环境。成年后,这种本领延续下来,他们会与他人相处时仍然会处于戒备状态,以防随时被攻击和评价。

2、强迫

这里并不是指强迫症。而是有“强迫”性格特质的人。比如,我们身边很多人追求完美,什么事都往死里做,一定要没有瑕疵才算完。他们对自己要求高,人际交往的时候也是如此。当他们需要当众发言,他们会给自己很大压力,不论做到什么程度,他们对自己也不会满意。在这样大的压力下,他们会产生极大的焦虑,因为这是个永远追求不到结果的循环。哪有人会完美。

3、在孩童期有人际关系阴影

从小家长就会拿孩子成绩来攀比,别人家的孩子总是聪明的,听话的,自家的孩子就一无是处等等诸如此类的讽刺言语,久而久之,孩子心理阴影就像一团团乌云,裹挟着孩子明媚的世界。于是,他们开始害怕人多,害怕攀比,害怕表现。因为在孩童时期有人际关系阴影,这份阴影也一直影响到成年。如果没有意识要改变,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,这份恐惧要持续多久?到了大学里,宿舍关系,师生关系要比在家乡复杂的多,必定不能好好的解决。每个人都有害怕的东西,社交,一件东西,一个动物。害怕不丢人,但是如果这份害怕影响了你追求美好生活的机会,那你就要去干掉它。我们要去了解它,去认识它,去正视它,把它翻来覆去的解析透彻。

1-200R01KU2338.png

4、在意别人的评价

说起来总有几分伤感,因为在意别人评价这件事,会让我们对自己很不满。为什么我要那么在意别人?为什么我就不能做自己?这其实有很多成因,通常还是与养育方式有关。而且,总是些不令人愉快的往事。令人不快的是,“在意别人评价”这六个字,给人造成的困扰,远远不止看上去这么简单。它会使得我们无法做自己,无法畅快,总感觉四面楚歌一般地绝望。但我也曾见过它的另一面,那就是,很多人因为在意别人的评价,而迫使自己取得了很高的成就。我要使自己强到,你没有资格评价我。这很惨烈,但这也悲壮。它是一个人无可奈何的壮举,是对命运的抗争,是生命力。只是当真的获得那样的成就时,我希望他们能真的幸福。所以,社交恐惧有救吗?当然有。

不要回避。这是最最重要的。当焦虑到一定程度,你会回避掉可能引发焦虑的场合。如同事聚会、主持会议。之所以不要回避,是因为回避虽然能暂缓焦虑,但会危害你的人际关系和个人发展,更重要的是,它使你无法回到人际关系中成长自己。最好的办法是:不论如何焦虑,也请一定勇往直前。但勇往直前路上最大的阻碍是,那些焦虑和恐慌,你无法耐受。

现在在人际关系中的焦虑,主要由童年人际关系中的体验引发——也许在童年,体验到了不被在意,不被喜欢,没有回应。这些体验保留到现在,表现为持续的担心,和高度的警觉。也就是我们明知道正在交往的这些人不是过去养育我们的人,但我们控制不住产生过去的体验。

比如你在与别人说话时,你有乞求的感觉。对方极有可能也有,对方看着一个对自己乞求的人会做出什么?极有可能会怠慢你。于是你再一次感受到不被喜欢。这就是行为和感受的交互作用,在防御机制中,叫投射性认同。在行为上,是一种强迫性重复。所以只要打破其中一环就可以。比如,我们认出来,现在的体验,是过去的体验带来的,这是一种投射。人和人非常不同,现在的人和过去的养育者一样的几率不大。当你认清这个投射,你那个糟糕的体验会减轻一些。体验减轻一些,行动上就会有一些改变。

比如你更敢于去表达自己,不再害怕与别人说话,不再有乞求的感觉。或者我们先去打破行动——即使你没有能够认清投射,你带着这样的体验,逼迫自己去行动。不论产生多么糟糕的体验,你也能行动,因为你有一个信念:这个体验,有可能是假的!

比如,有一个人对你有轻慢的言语,以前你会有被怠慢的感觉,深信不疑,从而回避这个人。现在你依然有被怠慢的感觉,但你心里被划开一个口:这也许是假的。你带着这样的感觉,继续和这个人相处,不断告诉自己,我感受到的也许是假的。直到有一天,你有勇气你向对方求证,你会发现它真的是假的。

即使是真的那又如何,我依然有勇气再去建立下一段关系。聚会焦虑也同理,让我们焦虑的,不过是一些过去的体验堆积起来的假象。不论我们产生什么体验,我们都对它的真实性持有一定的怀疑,从而在行动上,坚定不移去实施。这个过程不会那么令人舒服,但相信我,这条路上,很多人与你同行。

收缩
中育普德心理设备厂家